餸菜加不停 收入似加實減?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6/08/23 00:18

最後更新: 2016/08/23 00:18

分享:

分享:

今屆政府管治4年,港人的入息中位數升幅達25%,表面上人工升幅追過住屋及食品的消費物價指數的升幅,但實際生活、尤其是基層市民是如何?

育有兩名子女的徐太,其丈夫任職地盤,月入1.4萬元。徐太表示,一家4口現居於大埔月租4,900元的百呎劏房,每月最大開支是交房租,而明年房租更增至5,900元;若每天煮飯,每月最平買餸錢亦要4,000元,她直言:「每樣都加價,買餸買到頭痛。」

她指出,近年豬骨價格由20多元增至40元,為求慳錢,已少買豬骨,改以瘦肉煲湯;她又特意臨近街市收檔才買餸,因早上買生果、蔬菜須20多元一磅,但晚上買則可平近一半。事實上,水果貴至只有小孩子要求才買。

根據政府統計處數據,今年4月至6月的本港家庭及個人住戶入息中位數,分別為2.55萬元及1.5萬元,較2012年同期分別上升23.8%及25%。

收入表面上大幅上升,也追過用戶支出比例最大的住屋及食品物價的升幅,兩者分別較4年前上升約23%及16%,但細心分析就會發現,幾乎主要肉類的升幅都接近、甚至追過工資,例如上等牛肉及牛腩的每公斤平均零售價4年升逾3成,上等活雞升幅更達4成,新鮮豬扒也升21%。

中大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洪表示,房屋、食品及交通三者的增幅對基層市民影響大,即使最低工資有提升,但仍被通脹嚴重蠶食。

撰文 : 羅卓敏 經濟日報記者